2021年11月3日,北京飛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飛利信”,300287.SZ)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的某些業務涉及到元宇宙,但占比不大,隨著業務的進展,公司會逐步考慮加大元宇宙行業的布局。隨后公司又于11月10日稱其大數據可視化、邊緣計算等業務涉及到元宇宙。
消息一出,公司股價連續上漲,11月17日收于5.42元/股,自11月3日上漲了34%。
飛利信對自身的定位是政府信息化全面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為智慧城市、智能電網、政府部門提供信息化支持。如今,公司稱會考慮逐步加大元宇宙的相關布局,但遠程會議本身與元宇宙或存在矛盾。
沾上“元宇宙”概念
在A股,元宇宙概念已經掀起了幾次熱潮,就在11月5日,深交所發布監管動態稱,共對40起證券異常交易行為采取了自律監管措施,涉及盤中拉抬打壓、虛假申報等異常交易情形。其中,深交所對元宇宙概念股深圳中青寶互動網絡股份有限公司(300052.SZ)重點監控,并對12起上市公司重大事項進行核查,向證監會上報一起涉嫌違法違規案件線索。
此前,中信證券在研報中給出風險提示,元宇宙目前僅停留于早期概念階段,初期產品往往面臨著較大的爭議,商業化效果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也面臨著政策與監管前景的不確定性。同時,AI、圖形引擎、高速無線通信等技術的更迭也可能影響元宇宙的發展。
不過,不少互聯網巨頭已然將船行的目標指向元宇宙。比如,為了表明押注元宇宙的決心,扎克伯格不惜將Facebook改名為Meta。
在國內,飛利信也表示公司的某些業務涉及到元宇宙。不過,元宇宙概念大多與主營游戲、VR等業務的公司有關,該兩個業務也是目前公認的元宇宙最有可能落地的領域,但從飛利信公司官網披露的信息看,目前公司的產品與服務,與游戲、VR、通信等行業并無相干。那么問題來了,公司所稱的涉及元宇宙的“某些業務”,到底在何處?
根據官網,飛利信的主要產品分為會議產品、軟件產品、LED產品、物聯網產品四大類,另外還有信息化解決方案與服務。其中,會議產品主要包含會議所用的話筒、主機、簽到設備、同聲傳譯設備等。軟件產品主要應用于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檔案管理、工資管理、績效考核等方面。此外,LED產品包括幾款智慧黑板,物聯網產品則是各類電子票箱。
而縱觀飛利信的產品序列,只有一個名為“PX/NS-02PV / 04PV智能會議管理軟件”沾上“元宇宙”概念。至于公司所說的大數據可視化以及邊緣計算業務,因飛利信不同于掌握著天量用戶數據的互聯網公司,僅憑上述兩個業務,能否說明飛利信邁進了元宇宙呢?這還需要打一個問號。
根據定義,在元宇宙世界里,用戶戴上耳機和目鏡,就能夠以虛擬分身的方式接入一個由計算機模擬且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因此會議被認為是一種形式。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用戶真的需要用自己本人的臉加入一場開在元宇宙中的遠程會議嗎?如果需要,一個用會議APP就能完成的操作,為何還需要接入元宇宙?
商譽減值拖累業績
根據2021年三季報,飛利信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2.9億元,同比增長72.1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69億元,同比增長152.57%。其中,第三季度公司營收為4.42億元,同比增長108.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0.21億元,同比增長132.54%。
不過,飛利信同比大幅增長的業績是建立在2020年業績下滑的基礎上。Wind數據顯示,其2017年全年營收為22.2億元,2018年至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14.2億元、14.7億元。2020年,飛利信營收9.7億元,為2015年以來最低。
飛利信2014年至2021年三季度業績利潤表 (單位:萬元)
(數據來源:Wind)
之所以2018年之后業績下滑,是因為飛利信計提了大量資產減值,尤其是2020年和2018年。而減值的原因,與飛利信早年的幾筆收購有關。
2014年12月,飛利信以現金和發行股份的方式以8.4億元收購天云動力與東藍數碼,其中天云動力作價6億元,東藍數碼作價2.4億元,由此產生的商譽為4.34億元。
2015年9月,飛利信以3.2億元現金方式收購互聯天下80%的股權,后續以1000萬元作為交易對價購買余下20%股權。當年12月,又收購歐飛凌通訊、精圖信息、杰東系統3家公司。4筆收購共支付現金與股份25.65億元,由此產生的商譽高達19.66億元。
通過此次收購,飛利信填補了自身在軟件研發、信息安全、數據中心建設、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的技術空白,實現了從硬件設備制造(上游)、軟件開發(中游)到服務商(下游)的產業鏈全覆蓋。
2014年和2015年的收購,飛利信花費34億元,并產生了24億元的商譽。之后的業績承諾期內,除東藍數碼外,其余公司均完成了業績承諾。不過,承諾期結束后,除了天云動力,其余收購標的的業績開始“變臉”。
因此,2018年飛利信計提商譽減值損失15.51億元。2020年,飛利信再次計提商譽減值損失7.4億元。這兩次巨額計提也引起了深交所的注意,并向公司發出詢問函。
對此,飛利信給出的回復是:“原股東關鍵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相繼離職,公司雖然組建了新管理團隊,但受行業競爭激烈、業務結算周期長、大客戶流失等多方面影響,業績下滑明顯,因此計提商譽減值準備。”
兩次巨額計提,導致飛利信流失了上市以來的大部分利潤,截至今年9月30日,飛利信的商譽賬面價值已減少至0.7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收購精圖、杰東、歐飛凌三家公司,飛利信在2015年進行了一筆定增,之后引發糾紛。飛利信董事長楊振華稱在協議簽署時,與出資方平安信托簽署了兜底協議,但沒有律師等第三方在場。
根據協議,雙方只約定了“兜底”,并未對收益部分作出約定。之后雙方對簿公堂,爭議的焦點集中在簽訂的“抽屜協議”是否具備法律效益。
根據最高法院2020年的判決,楊振華等相關方需要承擔的賠付總額超過10億元,公告稱,飛利信方面不服判決,案件已申請再審??梢哉f,當年的大舉收購到如今已經成為公司身上的“包袱”。
飛利信2017-2021應收賬款周轉情況
除此之外,2020年飛利信的壞賬損失占毛利潤的比重達到180%左右的水平。自2017年,飛利信的應收賬款周轉率也一直較為低迷。隨著元宇宙概念的持續火熱,或許飛利信也想要在這場狂歡中尋得自己的新方向,但自身業務結構與元宇宙概念本身有多大關聯,市場看法還存在不少分歧。(思維財經出品)
(《投資者網》先進智造行業組 侯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