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宇宙”“新能源”概念大火以來,不少企業開始“入局”相關賽道。11月15日,消費電子龍頭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藍思科技”,300433.SZ)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已布局“元宇宙”概念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公司在AR/VR產品領域,于技術、客戶、產品和份額上均有布局和落地,有望成為未來重要的業務增長點。
不僅如此,11月4日,藍思科技對外發布公告稱,公司設立了全資子公司湖南藍思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藍思新能源”),藍思新能源主要進軍新能源光伏領域,其主營業務為光伏玻璃產品、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光伏發電項目等業務,注冊資本10億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有“新能源”和“元宇宙”概念的加持,藍思科技股價只是近期有所反彈,但今年整體表現并不理想。今年年初藍思科技以41.05元/股創下股價歷史新高,截至11月17日收盤,公司總市值為1142億元,動態市盈率為26倍,股價報22.96元/股,較最高點下挫近50%,市值蒸發近千億。在此之前,該公司三季報顯示,其第三季度實現凈利9.89億元,同比下滑超三成。
布局光伏領域
繼此前布局新能源汽車行業后,藍思科技設立藍思新能源的公告一經發布便引發市場廣泛關注。關于布局光伏領域,藍思科技表示,公司管理層對光伏行業和光伏玻璃等零組件細分行業進行了廣泛、深入、較充分的調研和準備,且公司已與多個光伏及光伏玻璃行業專家團隊合作,組建了專業的管理團隊,布局光伏領域。
在當前“碳中和”大背景下,光伏無疑是市場風口。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新增光伏裝機2555.6萬千瓦,其中包含915萬千瓦集中電站、1640.6萬千瓦分布式光伏。光伏玻璃主要用在光伏電池組件上,位于電池組件最外層,是蓋板的唯一材料,起到保護和透光的作用。在光伏裝機量爆發式增長之下,去年下半年光伏玻璃價格上漲了70%。
藍思科技作為一家以研發、生產、銷售高端視窗觸控防護玻璃面板、觸控模組及視窗觸控防護新材料為主營業務的企業,此前一直是蘋果公司(下稱“蘋果”,AAPL.O)玻璃蓋板的核心供應商,如今轉型光伏玻璃水到渠成。對此,太平洋證券稱,藍思科技今年所開啟的光伏玻璃與汽車車窗玻璃的布局,將成為其成長的第二第三驅動極。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光伏玻璃行業已有兩大龍頭,分別是信義光能(蕪湖)有限公司(下稱“信義光能”,00968.HK)和福萊特玻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福萊特”,06865.HK)。2020年這兩家公司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超60%,其中信義光能市占率高達38%,福萊特為24%。它們仍在擴大市場份額,信義光能在2020年底的電話會議中表示,“2021年公司市占率要往40%、45%去做。”
與此同時,福萊特新增加的產能日熔量達到1200噸,而行業平均的日熔量只有600噸,對此,國金證券在研報中提到,在產能置換要求取消后,代表行業先進生產力的光伏壓延玻璃龍頭企業在技術、資源、資金、區位等方面的優勢將被放大,同時也將有助于光伏行業的持續降本和競爭力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福萊特、信義光能兩家公司毛利水平都在30%左右,但第二梯隊的中國南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012.SZ)毛利率只在15%左右。
11月10日,PVInfoLink發布光伏供應鏈周價格匯總,光伏玻璃價格持續回落,較11月3日均價來看,3.2mm規格光伏玻璃均價下降2元/㎡,2.0mm規格光伏玻璃均價下降1.5元/㎡。對此,中國產業研究院預測,光伏玻璃供需格局趨于寬松,2022年光伏玻璃產能或面臨過剩壓力。藍思科技此時進入光伏玻璃領域,除了面臨激烈的競爭,或許還面臨行業產能過剩的風險。
業績下滑股價調整
企查查數據顯示,藍思科技成立于2003年,公司的業務覆蓋視窗防護玻璃、觸摸屏單體、觸摸屏模組、攝像頭等,產品廣泛應用于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播放器、GPS導航儀等領域。2015年3月藍思科技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與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立訊精密”,002475.SZ)、歌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歌爾股份”,002241.SZ)并稱為A股蘋果產業鏈“三巨頭”。
據央視新聞報道,2015年,藍思科技因加入蘋果產業鏈賺得盆滿缽滿,曾有超過一半的營收與此相關。2020年財報顯示,藍思科技第一大客戶(蘋果)貢獻了203.06億銷售額,占整體銷售額54.97%???ldquo;吃”蘋果長大的藍思科技,受益于蘋果供應鏈,其股價在今年1月時達到頂峰,最高為41.05元/股,然而伴隨業績下滑,藍思科技的股價也步入調整通道。
藍思科技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39.26億元,同比提升30.0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97億元,同比微降3.94%;其中,第三季度藍思科技營收為125.35億元,同比增長19.2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89億元,同比下降34.97%。面對第三季度利潤大幅同比下降的情況,藍思科技解釋稱,主要是由于消費電子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芯片供需情況進一步失衡等原因影響。
對此,財信證券分析表示,藍思科技三季度凈利潤大幅下降主要是受成本、費用影響。消費電子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芯片供需失衡,玻璃、主材和拋光材料等原材料成本上漲。此外,產品規模擴張帶來的運營成本以及新員工招募及基層管理人員薪資支出也是利潤下降的原因。報告期內,藍思科技的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分別為27.53億和15.57億元,同比增加了67.43%和51.73%。
藍思科技三季報主要財務數據
多元業務謀發展
或是為了擺脫“蘋果依賴癥”,深耕消費電子賽道的藍思科技早在2015年便未雨綢繆,面向汽車廠商提供車載中控屏等配件,切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在新能源汽車業務上主營產品為儀表盤、中控屏、B柱、后排顯示屏、車載裝飾件、車身結構件等。
2020年,藍思科技計劃投入45.31億元用于長沙(二)園車載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建設項目,達產后車載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新增產量3719萬件/年。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報告期末,該項目投資進度14.88%,累計已投入6.29億元。
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據藍思科技透露,公司2018年就開始向特斯拉有限公司(“特斯拉”,TSLA.O)的中國上海、美國等工廠實現車載電子設備完整組件、外觀結構件完整組件穩定、長期、大批量供貨。財報顯示,2019年、2020年、2021上半年藍思科技車載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相關收入分別為37.94億元、56.34億元、30.12億元,分別占營業收入比重為12.54%、15.25%、14.08%,并沒有占到整體營收太大份額。
此外,藍思科技公開披露,公司是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的重要核心供應商,公司在AR/VR終端產品領域已有技術、產品等方面的研發和拓展,欲躋身“元宇宙”賽道。
目前,“新能源”“元宇宙”相關概念火熱,市場熱情高漲。但對藍思科技而言,其股價與今年2月相比仍相差甚遠。對此,太平洋證券稱,在今年消費電子智能終端相對紊亂的市場環境下,疊加公司自身新業務線、新產品線的全面鋪開,藍思科技第三季度的業績表現確實受到一些阻力,但是這些都是短期的、非本質性的問題。隨著公司業務線的全面鋪開,在組裝業務獲得多家下游客戶的首肯,金屬業務銷售快速起量并得到關鍵客戶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公司未來在智能終端領域的業務仍將保持良性增長。(思維財經出品)
(《投資者網》新能源行業組 徐慧)